新闻中心
NEWS
 
新闻资讯 领导关怀 活动动态 通知公告 教育文章
教育文章

孩子犯错后,家长的这3种做法,等于错上加错!

发布时间:2021-04-27 14:05:55 浏览次数:1664次

图片

壹姐说

有句话说“成名要趁早”。要是我说“犯错要趁早”,是不是很多人会嗤之以鼻?成名好歹算件好事,犯错难道也是什么要主动寻求的好事吗?犯错,看起来似乎就是当事人不认真、不仔细、不走心的结果。所以父母们才会在孩子犯错后不断提醒、批评,甚至惩罚,以防止孩子再犯。很少有人想到,犯错,有时候也可能是当事人主动寻求的结果,只不过连犯错的人自己都没意识到。

犯错的成本随年龄几何倍增长。在孩子幼年时进行精细管理,把各种错误扼杀在摇篮中,确实“看上去很美”。但恶果结在“秋后”,经年累月,又有几人有勇气认领当初种下的因?

壹姐:尹建莉父母学堂金牌辅导员,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师

一个不敢犯错的人,是没有前途的来自尹建莉父母学堂00:0018:52

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周玲朗读音频

音乐:Ozymandias-Marina 歌曲:老王乐队-我还年轻 我还年轻

作者 | 冰千里

责编 | 张罐子

图片



像往常一样送女儿去学校,到校门口我才发现忘带了2件东西:


口罩和体温检测表格。


“没事儿,和检查老师说一声就好。”我轻描淡写地跟女儿说。


“能行吗,唉,我都拿出来放门口了。”女儿很犹豫,也很自责。


“当然行的,谁没忘点东西啊,别怕!过去说。”我继续强调,“我就在这看着你,不行我就去和老师说一声。”


于是,我就在不远处看着她过去。


此时,同样的事情也正在上演,毕竟忘记东西的,不止我女儿一个人。


正因如此,我看到了不同的态度——


① 斥责型:


一个男孩被“凶”哭了,妈妈大声训斥着他“粗心、猪脑子、干啥都记不住”,吸引了大家的目光。


 ② 回避型:


一位父亲冲女儿嘟囔了句“我不管!你爱咋咋,随便吧!”便扬长而去,留下小女孩眼巴巴望着门卫。


③ 讨好型:


有个奶奶领着孩子走到老师跟前,满脸堆笑、频频点头、弯腰,时不时推搡着孩子,老师更神气了,语重心长教导着。


事实上,忘带记录表的的孩子,处理结果很简单:


重新测体温、填表格、批评几声就可以了,只不过有的老师批评时间短,有的批评时间长而已。


女儿进校园时,还回头冲我做了个鬼脸,我回馈了一个剪刀手,就此别过。


我内心却很不平静。


图片



回到工作室后,我脑海第一个浮现的是:


孩子们做错了什么? 答案显而易见:


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。


那么,他们想这样么?


意识上绝对不想,但在潜意识里,他们实践了一次弗洛伊德的著名理论:“失误动作”——他们遗忘了。


于是这就违反了弗洛伊德的另一个理论:“超我”——也就是突破了社会标准下的规则、制度等。


世人称这种突破 为“犯错”,我称之为“渴望”。


渴望的是什么呢?


答案是:“我犯错以后,是被允许的。”


不管你对这种渴望评价如何,但我旗帜鲜明阐述我的态度:我允许!


而我也相信多数人都是允许的,这类家长我称为“陪伴支持型家长”,在这里必须表扬一下这些人和我自己,面对错误时:


第一,我绝对不斥责女儿,并传递“这没什么”。


第二,让她勇敢面对“结果”,而我在不远处陪伴,若她需要,我随时过去。


第三,让事情完整结束,比如她的鬼脸与我的剪刀手。


第四,放学后绝不主动提及此事,若孩子提出来,我会充分和她交流。


面对孩子犯错,我的态度就这么简单。


那为何还有那么多家长与我不同呢?


那是他们不允许自己“犯错”,而孩子只不过做了他们不敢做的事。


有人会说,这都是小事,若你家孩子杀人放火你也允许吗?


我不说你这是抬扛,我只想告诉你一个事实:


杀人放火的大多数,往往都是“不被允许”造成的,而不是“被允许”造成的。


故此,“迟到”、“早退”、“拖延”、“闯红灯”、“不吃肉”,这些都不是小事,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“大事件”,严格来说,他们和杀人放火是一样的。


前几天,我去给一些新手咨询师督导,告诉他们: 

设置(简单来说,就是在咨询中,关于咨询的一些约定,比如时间、频率、付费等规则的约定)的意义,在于来访者突破设置后,你的态度是怎样的。


不是你被设置框住了心,更不是对方违反设置后,你就要杀死他们,而是在“允许”的大背景下,充分讨论“来访突破设置”后的意义。


因为每个突破设置的背后,都有这个人独特的气质。


换句话说,一个人“犯错”是给了你对待他的机会,给了你了解他的机会,也给了你理解自己的机会。


再次重申:这是个“机会”,不是“错误”。


图片



而“犯错”背后的渴望,有以下四点:


第一,吸引关注。


一个顺从的孩子除了成为谈资外,很少让你印象深刻。


只有他打翻了番茄酱、摔碎了铅笔盒、被老师点名的时候,才会引起注意。


就像单位开会,印象深刻的通常不是早来的,也不是卡点的,而是迟到、早退的那个。


让你知道“我是存在的,我要用这样的方式让你记住我”,伤感的是反面:“因为我太不被关注了”。


被忽视、被遗忘的孩子,会用一种让你印象深刻的事件关注他,成年人也一样。


第二,体验惩罚。


犯错的意义不在犯错本身,而在于潜意识要体验“犯错以后的惩罚”。


孩子打碎杯子,就会被斥责;

孩子逃课,就会被施压。


这就是潜意识的关注,尽管是以“不友好”来关注。


客体关系学派认为:糟糕的关系也要比没关系强。


此刻孩子体验到了2种感受:


第一被关注;

第二被不友好对待。


他们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,综合起来的感受就是“尽管我很难受,至少你还在乎我”。


我们通常称这样的人为:“被动型攻击者”或“受虐型人格”。


因为犯了错,所以就要受到惩罚,一个愿打,一个愿挨。


第三,矫正体验。


我深信,没有任何人生来是为了被攻击的、被虐待的,而是希望扭转这个体验,只不过浓度太高,别人给不到而已。


这就是犯错的第三个渴望:做自己。


翻译过来就是“我宁愿冒着被指责、被攻击的风险,依然坚持做我自己”。


可以说,大多数的犯错都是反抗权威,都是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。 哪怕这声音在高压控制下如此微弱,但对当事人而言,就是一束光。


第四,被接纳。


一个人,怎么才能不用犯错的方式得到爱,不用痛苦的方式做自己呢?


答案是:不犯错也是被关注、被爱的。


阻挡渴望的永远都是恐惧,恐惧来自以往经验和先天特质。


那么,满足渴望的途径只有一条:找出恐惧点,并摘除它。


这就是理想化父母、理想化咨询师要做的事情。


我接纳你的错,无论你顺从还是反抗我都允许,而不是贬低和打压,继而你才不会用“犯错”的方式获取爱。


那些绝不被允许的人,才会以杀人放火反社会的高浓度形式表达。


被接纳、被爱,是喜欢犯错之人的终极渴望。


图片

   


我必须鼓励那些“乖乖女”、“顺从男”们,去勇敢犯错吧。


要么5岁时这样做了,要么15岁时这样做了,如若不然,你现在35、45、甚至75岁,必须要这么做,除非你向命运认怂了。


因为,年龄越大的叛逆,感觉越爽,但同时副作用也越大。


这些副作用包括:


① 愧疚感:
我伤害了别人、我给别人添麻烦了。


② 羞耻感:

不是我做的事不好,而是我这个人不好,我否定自己、觉得自己一无是处,垃圾一般的存在。 


③ 被边缘化:

我和现在的年龄不符,和多数人不同,大家都在看孩子忙家务忍辱负重,我居然还想恋爱、还想写诗,居然还想浪迹天涯去叛逆,这怎么可以呢?


但请不要忘记,心灵成长路上无老少之分,更无高低贵贱之分,此生没叛逆的人,不配谈成功。


如果实在做不到,实在无法面对以上副作用,就让你的思想做到吧,可以不行动,但要让思想去行动。


你脑海中闪过任何“邪恶”的念头都是有价值的,你的思想可以去“出轨”、去“叛逆”、去“复仇”……而你的良心要允许。


若还做不到,麻烦你别在孩子做到时,拼命地压制他。


打破“顺从的代际传承”,需要有个人站出来说“不”。


也许,在你们家族中,这个人就是你。


孙悟空、哪吒之所以被人喜爱,正是因为叛逆和犯错。


必须要经过大闹龙宫、砸碎天庭,才可以踏上漫漫取经路,最终摘掉被强加的紧箍咒,成为“斗战胜佛”。


佛祖有云:“人人皆可成佛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


另外,有个可喜的结果告诉你: 突破设置、犯错误被大量允许以后,你自然建立起心中的设置与规则,而那才是真实的,而非任何人强加给你的。


正如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所言: 

对我来说,有创造力的活着,就是始终没有因为顺从或对入侵的世界做出反应,而被杀死或湮灭;一直都以新鲜的眼光看待所有事情。


某种程度上,这里的“对入侵的世界做出反应”,指的就是要反抗、要突破,有时候这些对于世俗而言,却是某种“犯错”。


所以人活着,就要对这个世界、这个社会有点看法,有点批判思维,有点属于自己的思考,而非成为乌合之众。


我把此称之为“独立人格的独立思考”。


没有独立人格就没有创造力。


没有创造力的人生,一定没有前途。 


图片


作者介绍



 

COPYRIGHT©1993-2021 ALL RIHGTS RESERVED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家庭文化教育委员会
官方咨询(投诉)电话: ( 010) 53321331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版权归秘书长单位:  学步童行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【可信官方网站】
中文域名: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家庭文化教育委员会.         Email :echjjw@echjjw.org  

扫一扫关注我们
随时了解我们的动态